首页 > 德育活动 > 正文
强化课程思政理念,切实提升德育实效
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4日

强化课程思政理念,切实提升德育实效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高科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教育必须进行适应时代发展的改革。这其中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当下正在实施的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建设就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作为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不仅是在德育实践层面的改革,更是一种课程理念和课程建构精神的体现。其中包含两方面价值取向,一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一是开掘学科知识中蕴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通过课程实施,将学科内隐的价值理念外化为教与学的行为表现。课程思政这一理念和精神对于基础教育的德育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由于教育对象的年龄、身心和认知的特点,与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相比,中小学德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和全体性的特点,其目的重在塑造学生的心灵,指向基础性、全面性素养发展的内容更多,需要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引导;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认识水平、生活经历已有一定的基础,对其开展指向性更为鲜明的思政教育更为合适、更为重要。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基础教育德育与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有所区别。但两者之间也有着显而易见的诸多相似点。如两者具有共同的实践特征,都是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有明显的时代性、阶级性;又如两者都具有促进个体品德发展的功能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强化课程思政理念,提升学校德育水平,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与此同时,学校德育实践也深刻地启示我们,要切实提高德育实效,必须充分考虑德育对象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意趣,这是学校德育的首要原则。从当前学校德育的现状来看,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德育模式单一,单向灌输倾向比较明显;教师育德能力不足,学科德育元素开掘不够;德育的碎片零散,缺乏系列主题或课程建设等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深化德育推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举措:

一、聚焦教师育德能力提升

教师是德育的关键主体,其中教师的育德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教师的育德能力主要包括示范力,即教师的道德垂范;敏感力,即捕捉育德契机,开掘学科育德要素,利用育德资源的能力;施教力,即针对学生特点,选择恰当方式达到育德效果的能力。在提升教师育德能力方面,我们主要有这样一些做法:

一是在课改实践中注重引导教师整合开掘学科德育因素。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围绕价值导向、文化传承、科学精神、品德养成等德育目标,针对显性和隐形的德育元素采取不同策略。对于学科德育要素鲜明的人文学科,重在德育元素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水乳交融,不着痕迹地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如语文学科结合大单元的整体设计,准确把握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具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深刻认识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意义。对于学科知识中隐藏着德育元素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重在根据育德要求进行开掘,对学科教学进行建构,激活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通过学科知识中德育元素的开掘,引导学生关注该学科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学习科学家在探究科学原理的实践中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进而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在大量的学科实验求证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合作分享的精神等等,把德育元素的开掘与立德树人的目标紧密相连。

二是开展育德项目研究,深化教师对立德树人意义的认识。近年来我们聚焦主题教育有效实施,引导教师开展主题教育课例研究,反思主题教育的实践。围绕“自我效能、心理健康、合作交往、道德提升、责任意识、学业水平、生涯规划、家庭生活”等八个主题,从目标确立、内容安排、策略选择、结果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构建主题教育的实践模式,增强教师实施主题教育的能力。在基础上,学校《PACES主题教育系列课程的研发与实践》2021年被列为上海市民办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团队发展计划项目,项目聚焦乐观心态、理想信念、核心价值、生态文明、责任担当五方面能力培养,开展相关专题的深化研究。教师结合研究深化育德实践,对提升育德能力的意义有了充分认识,切实增强了探索育德有效路径的自觉。

三是推进“全员成长导师制”建设,建立“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家长人人联导师”的机制。在全员导师制的实践中,我们着力解决部分教师对于担任学生导师存在的认识上偏差。针对教师的本职就是教书育人,为何还要担任学生导师这一认识上的困惑,我们以部分教师在全员导师制实践中全面育人的认识和行为变化为抓手,开展专题研讨。引导教师充分认识,担任学生导师是对教师育人主动性和实效性的促进,是对每位学生全面发展的充分关注和切实引导;这一机制有助于形成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协同机制,帮助学科教师优化家校沟通策略,从而有助于实现“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目标。实践证明,解决了教师的认识问题,就为“三全育人”的实践夯实了基础。

二、优化德育实施的策略

转变育人方式是培养核心素养目标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承担立德树人重要使命的学校德育必须努力实现德育方式的转变。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我们须对以往灌输说教为主的德育方式进行重新审视,以学生认知特点的把握和接受意趣的了解作为转变德育方式、优化德育策略的重要前提;以创设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德育情境为着力点,构建有效载体,努力实现学科教学、学生活动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举措:

一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体验与认知、比较和评价理解问题本质,从而认识自我,实现自我教育。如学习的意义,这是高中学生必须回答的重要课题。为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学校以当年田家炳先生16岁那年父亲辞世后,在继承父亲经营的窑厂业务,担起家庭担子,还是继续学业两者间所作艰难选择的故事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田家炳先生作出选择背后的重要原因,联系自身目前面临的学习境况,领悟学习的重要意义。如生涯选择,这是所有面临高考的学生须必须做出的选择,为引导学生理解人生选择的重要意义,学校以当下高中生填报志愿时选择高精尖热门专业还是强基专业的两难抉择为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两种选择背后体现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从而联系自身,理解选择的重要意义,做出科学理性的关键选择。

二是项目驱动,引导学生通过项目实施的体验认识自我,确立个人发展目标。学校注重研究性学习与德育元素的有机整合,把研究性学习项目作为学生自我认识、自主发展的有效载体。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社会调查、文化现象考察、常见物理、化学现象研究、地域建筑特点扫描、社会服务”等各类项目活动体验中认识社会、了解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理解保护自然的意义。与此同时,利用我校的市级项目“青少年公益学院”活动,组建“青·田志愿者服务队”,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服务中感受个人之于他人的价值。进而对个人的兴趣所在和个性特长发展有进一步了解和思考,明确个人发展的方向。

三是不断优化学生社团“自组织”管理模式。学校以引导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主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学校德育中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搭建平台、任务设置、项目引领、分享交流等举措,引导学生通过社团活动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学会独立思考,在体验和尝试中学会选择和价值判断,不断增强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是跨学科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学校利用STEM项目、机器人、3D设计等校本选修课程,以浓厚探究兴趣的激发为先导,使学生在兴趣活动中获得追求成功的体验,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成功不仅需要兴趣,更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永不言弃的坚定追求。

五是建立大手牵小手研学机制。针对我校是初高中完全中学的特点,安排高中团支部与初中雏鹰小队结队,由高中学生担任每个结对小组组长。研学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寻访活动为主题,通过寻访活动的策划组织、寻访活动提纲拟定、指导初中同学开展寻访等环节实施,促进高中学生对于个人的组织能力、奉献精神、带头作用有了进一步认识,有效提升责任意识。

三、完善德育实施的保障机制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办学的各个方面,需要在队伍、课程及校内外拓展延伸等方面建立保障机制,才能有效促进德育水平提升。我们的举措是:

1.开展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校本研修。教师育德能力的提高绝非一蹴而就,需要经验积累和理论学习,需要团队的分享交流,由此,我们把开展校本研修作为提升教师育德水平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学校以“智荟”班主任工作坊为抓手,开展德育专题研讨,分析研究育德实践中的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思路,分享育德的经验。在校本研修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问题提出、缘由分析、交流感悟、方案形成、实践论证、调整反思、经验提炼”等环节构成的规范的团队研修模式,有力助推教师育德能力提升。与此同时,班主任工作坊的研修对探索教师育德培训课程化作了尝试,编撰了“同行你我——主题教育案例集”和“青春修炼笔记——青年班主任实务培训”两本系列讲义,其中“青春修炼笔记”被列为上海市十·三五教师培训共享课程,《教坛新人的育德修炼——中学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一书2020年被列入上海教师教育丛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2.打造德育的课程系列,努力实现德育课程化。实践表明,要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除了优化德育的实施方式,还须把零散的碎片的德育素材和资料进行科学整合,形成课程系列,这样有助于德育的科学实施,有助于保障学生通过情境化浸润、项目化驱动提升思想认识水平和价值判断能力。近年来,学校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针对高中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和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PACES德育课程体系。其中包括主题教育系列课程、劳动教育系列课程、综合实践系列课程、家校共育系列课程等。通过系列课程实施,引导学生经历自我认知、探究思考、自我教育、自觉内化、知行统一的建构过程,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提供切实保障。

3.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育机制。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我们感到,转变育人方式的同时,必须为传统的家校合作注入新的内涵,拓展延伸全面育人的时空。从学校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看,家庭、社会不仅是学校德育的合作者,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主体和资源,同样承担育人的使命任务。由这一理念出发,我们以重点打造“朋辈N课堂”项目为抓手,从平等互助的朋辈视角,一是建立家校互动驿站,开设家校互动微e站微信公众号。分别以“学校课堂”“社会课堂”为载体,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分享学生自主发展的经验,探索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利用的路径,主题沙龙等活动;二是组建“朋辈讲师团”,以增强同伴影响力为出发点,形成家长之间的助人自助效应。推广辐射家校社区共育的理念和经验。以多样的教育形式,如亲子课堂、户外活动、主题沙龙、父母读书会、义工服务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崇高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课改不断深化的实践中,我们将始终坚定这一理想追求,为促进学校德育不断提升到新的水平作出不懈努力。

Baidu
map